首页 学科 资源 活动 工作坊 课程 分站 部编教材 直播

QQ群:580442958
电话:010-82235169

教研研究苑

首页:教研研究苑 > 研究成果 >

校本教研文献推荐8篇

时间:2015-06-01 10:46:53来源: 中国知网


第1篇:校本教研制度构建探究
 
       【作者】 董守生; 
 
       【导师】 魏薇;  

       【作者基本信息】 山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5, 硕士 

       【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育权力重心的下移,“以校为本”和“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学校教育中被广泛认同并且已付诸实践的核心理念之一。其中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简称校本教研)及其制度建设,成为当下教育改革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论文就是在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一逻辑思路的前提下,对校本教研及其制度建设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剖析和构架。首先对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做了阐释。 

       关于校本教研的概念界定,近几年来见诸文献的不下十几种,似乎莫衷一是。本研究抛开凡论证事物必给事物下定义的固有研究思路,不对校本教研进行概念性的提炼,而是对其所蕴含的理念做了三方面的阐释,一是校本教研中如何凸显学校本位;二是校本教研作为一种行动研究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三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是实践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 

       其次,对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意义和价值作了论证。校本教研制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的一种新型的研究制度,但它不是对原有教研制度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是对原有科层教研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改进和创新;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了保障,它通过独特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自律发展。校本教研制度营建的是一种新的教研文化氛围,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探讨了校本教研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对校本教研制度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建构。包括组织系统的建立,立体开放教研模式的建立,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专门校本教研培训机制的建立。校本教研的组织,首要的是发挥好校长的示范效应,主要不是指校长的行政组织,而是校长作为研究者,作为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制定弹性的、人性化的教研管理制度和有序的学校教研组织网络也是重要保证。教研模式要从校内和校际两个层面建立立体开放的教研模式。激励机制主要从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两个层面来构建,并注重两个层面的有效结合。培训机制的建立要综合利用多种有效形式,尤其要注重以学校为主建立的各种培训形式。 

       最后,讨论了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外部支持系统。 

 
第2篇:中小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研究 
 
       【作者】 夏英;  

       【导师】 吴永军;  

       【作者基本信息】 南京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6, 硕士 

       【摘要】 校本教研作为教学研究机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是“学校为本”,是指中小学教师就自身教学及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活动。然而从整个基础教育系统来看,校本教研还缺乏制度上的规范。 

       目前校本教研中较为普遍存在着只重“成事”,忽略“成人”的问题,研究的很多问题往往不是学校自身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反而是校外机构所要求或布置的、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无关或不直接相关的问题,偏向了“校外为本”。
  
       本研究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考察路线,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初步探讨了教学研究特别是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内涵与特征、结构与要素;深入调查中小学校本教研实践现状,指出实施的现实偏差与制约因素;在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下,提炼出校本教研“有效性”标准,即人本化、草根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归纳实施的有效策略以及保障体系,力图树立“标杆”,指导中小学校本教研有效实施。 

 
第3篇: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 
 
       【作者】 吕敏霞;  

       【导师】 王斌华;  

       【作者基本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 比较教育, 2008, 博士 

       【摘要】 本论文从比较的角度展示中美两国的校本教研状况,包括两国校本教研的产生背景、管理体制、具体活动、开展流程与模式、方法与策略、评价和新进展情况等,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改进我国校本教研的启示与建议。 

       全文由引言和七个章节所组成。 

       论文引言部分和第一章分别探讨了目前校本教研的研究背景和两国校本教研的产生背景等内容,还包括对研究现状的评述、范围的界定、研究方法的介绍和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分析等。 

       论文第二章的主题是中美两国校本教研的政策法规建设以及管理机构设置情况的介绍、分析和比较。本部分内容梳理了我国校本教研制度化过程中所制定和颁发的相关条文、政策和法规等;有关美国的情况,论文是按照国家对初任教师和非初任教师的教学研究政策、法令和规定等分别来介绍的。本章还介绍了中美两国现在的各级校本教研管理机构。 

       第三章详细介绍和探讨了中美两国开展的具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比较其差异,得出启示。中国校本教研活动的全部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三种;美国的校本教研活动包括针对职前教师的协作教学活动、针对职初教师的同伴指导活动、针对在职教师的同伴互助活动和校本辅助活动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被归入教师引领活动中,因此本部分还介绍了美国的教师引领活动,将之作为对上述几种活动的概括和升华。 

       第四章的内容是中美校本教研的流程与模式之比较。我国校本教研实施流程常被概括为“提出和确定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行动—总结、反思和评价—成果表述”五个阶段;在美国,一项完整的校本教研活动包括“需求评价—目标制定—规划设计—实施与监控—活动评价”五个环节。本文概括中国校本教研的开展模式主要为学校内部实施模式、校际教研模式和联片教研模式等三种;美国则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学校内部生成模式和学区领导模式等三种。本章最后从研究问题的选择和开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中美比较,获得启示。
 
       第五章谈的是中美校本教研的方法与策略。可以说,两国校本教研的研究方法是完全相通的,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因此,本论文简单介绍了校本教研中三种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即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其他则一带而过。就校本教研的指导策略而言,本章重点介绍了中国校本教研中四种主要的专业引领策略,即理念指导式、合作探究式、内部生成式和校际互带式;美国校本教研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专家咨询式、平等互助式以及团队互动式等三种。之后,对两国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概括性的比较。 

       第六章是中美校本教研的评价,分别从评价制度的建设或评价方法的运用、评价活动的开展以及校本教研的绩效等三方面来探讨此问题。比较两国校本教研的评价所得出的结论是:两国校本教研的评价结果都有待进一步明确;我国校本教研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评价方法有待挖掘。 

       最后一章分别概括中美校本教研的新进展情况。中国校本教研的新进展主要体现为:校长的职责重心明确化;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制度化;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寻常化;校际教研交流常规化;专业引领方式多样化;个人反思和同伴互助的途径多元化。美国校本教研发展中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是:校长的工作重心从行政管理转向教学指导和教研引领;中小学里的校本教研组织日益制度化和固定化;校际教研交流常规化,校本教研活动及活动方式多样化。接下来,本章从相关方面进行中美比较,得出改进我国校本教研质量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第4篇:教研组长课程领导角色的质性研究 
 
       【作者】 李叶峰;  

       【导师】 靳玉乐;  

       【作者基本信息】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0,硕士 

       【摘要】随着课程领导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课程领导主体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个主体,而是倾向于课程领导共同体的研究。但是,由于对教研组长角色和权力认识不到位,现有研究中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导致教研组长在课程领导中的“不在场”。 

       鉴于此,有必要对学校课程领导中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者角色进行探讨。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通过对X小学教研组长的访谈并进行了一定进行理论提升,初步总结教研组长作为课程领导者的五种角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课程意识的激发者、教研文化的倡导者、学科教学的指导者。 

       作为一个个案,X小学教研组长之所以能够扮演这些课程领导者角色,具有其特定的原因。 

       首先,X小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提供了支持。 

       其次,学校的教研组为教研组长进行课程领导提供了组织依托。 

       再次,教研组长具有一定的课程领导力。 

       最后,学校领导对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提供了很多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X小学的教研组长的工作与课程领导的基本理念有一定程度的“契合”,但是他们对于“课程领导”这一概念还是很陌生。可以说,教研组长对于自己的角色认知还不是很清楚。 

       教研组长作为课程领导者面临一定的挑战。具体而言,可以归结为四方面:课程领导专业知能不足、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组设置、教研组长身兼多职,在课程发展上投入时间相对较少、教研组长培训的缺失。
 
       在访谈过程中教研组长对这些问题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但是诸如此类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学校课程领导的品质,也不利于教研组长课程领导的实施。 

       为了改善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笔者提出一些初步建议。第一,增强教研组长作为课程领导者的知能;第二,为教研组长赋权;第三,组建学校课程发展组织。

 

 第5篇: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芝罘区为例 
 
       【作者】 张永华;  

       【导师】 张夫伟;  

       【作者基本信息】 鲁东大学,教育管理,2012,硕士 

       【副题名】以烟台市芝罘区为例 

       【摘要】校本教研,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所在的芝罘区从2002年开始开展校本教研,但许多学校由于师资、历史、管理等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本文以烟台市芝罘区初中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收集材料的分析,找出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实施校本教研的对策。
 
       本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综述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包括校本教研的涵义、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校本教研的特征和三要素。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选取烟台市芝罘区六所初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芝罘区初中校本教研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到制约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主要问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主动性不高;校本教研的内容不符合教师需要;校本教研的形式单一;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师的同伴互助缺乏实效;专业引领效果不理想;校本教研制度不健全。 

       第四部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 

       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科研能力欠缺;教师合作意识淡薄;专业引领力量不足、内容不当。 

       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校本教研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校本教研内容的实用化、形式的多样化;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有效教研模式;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和机制建设。 

 
第6篇: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教研对策研究
——以兰州市四所中小学为例 
 
       【作者】 黄春梅;  

       【导师】 蔡宝来;
  
       【作者基本信息】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管理, 2004, 硕士 

       【副题名】以兰州市四所中小学为例 

       【摘要】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深化,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智能,形成实践性知识,同时学校和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这样校本教研就成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四所中小学校本教研的深入调查,揭示了目前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了制约校本教研开展的因素,针对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特点,进而对中小学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从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回顾入手,阐述了专业、专业化、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并将本文的教师界定为中小学教师,教师专业化界定为职后或在职专业化阶段; 

       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专业化水平面临挑战、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临挑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专业能力面临挑战、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操守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自主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校本教研是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并就校本教研的内涵、意义进行了阐述; 

       第四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特点,提出教育行动研究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叙事研究是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式; 

       第五部分对兰州市四所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校本教研的因素; 

       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小学教师主动加强自身修养和中小学校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两大方面,对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开展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7篇:初中校本教研现状及改进策略 
——以长春市××中学为个案 

 
       【作者】 苏雅娟; 

       【导师】 陈旭远;  

       【作者基本信息】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 2010, 硕士 

       【副题名】以长春市××中学为个案 

       【摘要】 “校本”(school-base)早在上个世纪初60-70年代就为欧美等国教育界所关注与探索。许多发达地区、国家,都把校本教研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来研究,而且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研究部门均十分重视校本教研的推进工作。 

       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02年开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校本教研的环境与氛围不足、活动中大量存在“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的现象、教研形式比较单一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像瓶颈一样阻碍教师和学校的再发展。只有通过校本教研现状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改进的策略,进而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所以提出了初中校本教研及改进策略的课题。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校本教研的现状,指出了校本教研的含义、特征、要素、功能和基本组织模式。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教研发展现状,分析成绩和现存问题,挖掘问题原因。 

       为进一步寻求改进策略,采取了调查法、访谈法等,分别对学校校本教研现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全体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对典型教师调查分析;对教师进行个案访谈。 

       根据对校本教研的调查,分析出校本教研现存的几大问题

       1.教研形式比较单一。 

       2.教师缺乏自主研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3.教研活动中存在“教而不研”或“教而少研”的现象。 

       4.学校教学研究的环境与氛围不足。 

       5.教师出现倦怠心理和从众心理。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 

       1.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导致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2.教师负担过重成为校本教研开展的障碍。 

       3.理论指导的缺失成为制约校本教研的“瓶颈”。 

       4.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本文通过对所研究、调查、分析内容的梳理,提出了校本教研的解决策略: 

       策略一:学校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 

       策略二:构建“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有效教研模式。 

       策略三:使常规教研与主题式教研相结合。 

       策略四:校本教研重点落在教法学法研究。
 
       策略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

  
第8篇:语文教研组教研文化的研究 
 
       【作者】 梁琼月;  

       【导师】 余昱;  

       【作者基本信息】 广西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8, 硕士 

       【摘要】 学科教研组是教师集体的基本单位,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然而,近年来,教研组建设被漠视或者异化,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内容随意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教研活动效益低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改变当前教研活动效益低下现状就迫切需要加强教研组教研文化建设和研究。它的研究适应了教育研究指向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本论文以Z中学语文教研组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以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为考察内容,细心体味语文教研组教研文化及其建设过程。在考察Z中学语文教研组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教研组教研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语文教研组教研文化分层次的分析,展现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的状态及教研文化对其的影响,希望研究者、学校、教师重视教研文化氛围和环境的营造,提高教师教研积极性,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研文化,就是教研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的怎么样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是他们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教研的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是基础和载体。 

       通过对Z中学语文教研组办公室布置及环境的观察,体味教研的物质文化;通过对Z中学语文教研组的机构及管理制度的描述,分析教研的制度文化;通过对Z中学语文教研组的日常教研行为,如:以“教”为着眼点的教学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的学习型教研、教师的培养的叙述,分析教研的行为文化;通过对Z中学语文教研组呈现的四大精神特点的描述及教师们的教研价值的追求,分析教研的精神文化。 

       最后对Z中学语文教研组教研文化进行反思,Z中学语文教研组教研文化有其独特性,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其教研环境,如加强教研网络的创建,在制度上加强评价制度的完善,在教师培养上给与骨干教师更大的支持,在追求上能始终坚守用教研提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研文化在考试制度、新课程改革、社会、学校的大环境之下形成的,它们影响和冲击着教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希望社会、教育有所改观,为教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