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钟声与寺庙一直在人们心中相互依存。钟声在寺庙中为不可缺少的代表物。那么,钟声的意义是什么?又为何古代钟声是108响?
大钟在寺庙中的意义
唐代张继诗作《枫桥夜泊》中所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庙钟声的诗韵流传千年,寒山寺因如此也闻名天下。
不仅寒山寺的钟声又洪亮、高亢令人动心,而且古代的其他寺庙中的钟声似乎也是如此。几千年来,钟声与寺庙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寺庙中的钟声洪亮、安稳、平静又端正安祥,在寺庙里,钟被称为重要的法器。
相传,在寺庙里敲钟的风俗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就已出现了,梁武帝曾向宝志禅师(418–514)请教过:「如何脱离地狱中的痛苦?」
宝志禅师答:「人类的痛苦一时不能消失。但若能闻到钟声,痛苦会临时消失」。
听完这句话后,梁武帝下令全国所有的寺庙每日均要敲钟。
相传,在南朝时期,京城内约有500座寺庙,所有的寺庙都有大钟。从唐代开始,钟铸技艺已迈出了一大步,铸造精良的产品,特殊的外观纷纷出现。在后来的朝代,钟声在全国各地都有,所以俗话说:「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钟声与寺庙一直在人们心中相互依存。
钟是佛教中必不可少的法器。在许多著名的寺庙里,大钟楼进一步增强了寺庙的威严。按照用途,钟分为范钟和换钟。范钟被称为大钟、长钟、洪钟、劲钟。它挂在钟楼里,用来召唤人们,或者通报一天的时间。换钟被称为半钟、小钟。它挂在佛堂的一个角落,用来通报法会开始办事,正是因为它还被称为共同行事。
如唐朝怀海禅师所制《百丈清规·法器》上载︰
「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
佛寺大殿前左右两边通常都建有钟鼓楼,分别放置钟、鼓。寺院僧人于每日朝课与熄灯之前都会敲击钟鼓,用来作为警惕与自励,称为「晨钟暮鼓」。
据《百丈清规·法器》中载︰「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慕(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所以敲钟也有讲究,晨晓敲钟,是警醒世人自无明长夜中觉悟;晚暮敲钟,是唤醒世人的昏闇迷惑,又称为幽冥钟。
为什么钟声是108响?
在古代,寺庙的钟声不管是早晨还是夜晚都是108响。早晨的钟声「先快后慢」,告知人们夜晚过去应该睡醒,需要争取时间去修炼。夜晚的钟声「先慢后快」,告知人们夜晚来到、唤醒世人的昏闇迷惑。先敲慢共18响后敲快共18响,重复三次、直到足够108响就停。
关于108响的解释:
第一解释:《易经》所述:「九」是吉祥的象征。「108」是「9」的倍数、体现着「至高无上」。
第二解释:据佛教所述,人在一年内共有108种烦恼。钟声共响108次就解除世上所有的烦恼。由于如此,佛珠也共有108个,念经或持咒都足够的108次。
另外还有第三解释,108意味着一年。因为一年有12月、24气、72候(5天等于1候)。12月加24气加72候正好等于108。它象征着一年的循环不停、天长地久。明朝学者郎瑛在 《七修类稿·事物类·钟声数珠》写:「钟声,晨昏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义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
古人有除夕夜「撞钟祈福」的传统习俗。汉朝班固撰写的《白虎通义》中记载:「钟者,动也,言阳气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大意是说,钟能聚集地下的阳气,敲钟可以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滋养万物。因此在除夕夜「撞钟祈福」,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随着悠扬的钟声「随夜尽」,新年「破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