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南下与西迁,南下主要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咸通二年(872年)在甘州自立可汗,11世纪上半叶为西夏击败,后又为蒙古所统治。他们长期繁衍生息,今甘肃省的裕固族,这一支回鹘人的后裔。另一支回鹘部众来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
其政权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们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生息,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这一部分地区今天的维吾尔族。西迁的第三支回鹘人进入中亚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葛逻禄等部汇合。因其活动于葱岭以西,史称葱岭西回鹘。
时代发展到今天,维吾尔族人的身影在新疆北疆地区已经是随处可见的了,仅伊犁地区而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常住人口约为284万人,而维吾尔族人口已经达到近80万,这个数字比全州人口的四分之一还要多,也是维吾尔族人在维护边疆繁荣稳定中自身发展壮大的具体体现。
维吾尔族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主要民族之一,聚居中心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同时,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也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
在维吾尔族的这些聚居区域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今天新疆北疆地区,在清代之前是没有维吾尔族人的。这是因为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回鹘人西迁至西域时,基本没有涉及或者落脚于今新疆北疆地区。当时的迁徙主要有两个部分:
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西州回鹘公元9世纪西迁 回鹘之一支。亦称高昌回鹘、北庭回鹘、和州回鹘。其所辖东抵哈密、西至库车、南达于阗、北越天山。首府位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这一部分基本属于人们今天所说的东疆地区。
一迁葱岭西楚河、七河流域一带,该部回鹘和当地其他突厥语民族组成喀喇汗王朝、又称为葱岭西回鹘、阿萨兰回鹘,极盛时所辖东起库车,西至咸海,南临阿姆河,北抵巴尔喀什湖的广大地区。这一部分基本属于人们今天所说的南疆地区和外西北地区。
在历史的长河里,迁徙的这两个部分都没有向今新疆北疆地区扩展,而是同东疆地区、南疆地区和外西北地区的原住居民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但如今的北疆地区,为什么会有维吾尔人呢?就让我们从北疆的伊犁说起。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伊犁的名字是乾隆给取的,其实不是这样,充其量不过是定名而已。伊犁得名于伊犁河,伊犁最早是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之意,最早见于《汉书》,被称作“伊列”、“伊丽”、“伊里”。乾隆为伊犁定名,就是说从此,史书里的“伊列”、“伊丽”、“伊里”就叫伊犁,当然在原来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含义,《西域同文志》中说,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伊犁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伊犁,还包括外西北一些地方。外西北大概指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先通过一系列条约割让中国新疆的领土,不是正规称呼,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七河地区,哈萨克语为Zhetysu,俄语借译为Semiryechye,指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支,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中亚河中以东,以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大致包含了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和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新疆伊犁一带。
七河地区主要的7条河流都汇入了巴尔喀什湖,其中伊犁河是最大的一条河流。七河地区是西域最好的地区。伊犁河汇入巴尔喀什湖的年径流量达到了228亿立方米,是黄河的一半。七河地区有“瀚海湿岛”之称。外伊犁河谷、楚河河谷、塔拉 斯河谷等众多的河谷地区,这里有大片草原牧场和粮食产地,伊犁河谷至今仍为人口稠密之地。
中华民族自古就在外西北地区生活繁衍,西汉时期就对此地区进行有效长期管理。唐朝再次纳入中国版图,元朝时为蒙古族察合台汗国地,清朝时再次纳入中国版图,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国新疆,西部是中国清朝附庸国哈萨克汗国。外西北地区为乾隆时期清军西征准噶尔所得。但在《中俄戡分西北界约记》(同治三年,1864年,割让44万多平方公里)、《中俄伊犁条约》等5个条约(光绪七年,1881年,割让7万多平方公里)、加上帕米尔高原被俄国占领的3万多平方公里,俄国共割占54万多平方公里,苏联解体后,现属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外西北的丧失,使得新疆地区的行政中心被迫内迁,由伊犁迁往乌鲁木齐,伊犁成为边城。
在历史上,外西北地区前后历经了七次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包括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葛逻禄、回鹘、契丹,乾隆消灭准噶尔汗国以后,准噶尔蒙古人有的跑了、有的逃了,有很多还被杀了,外西北地区和今新疆北疆一些地方出现了人口真空,这也便导致了居住在今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向今伊犁地区的东移,与清廷组织的移民活动一起填补了这一区域的人口真空。
从今天的资料看来,准噶尔汗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中,辉特部游牧于雅尔(今新疆塔城附近),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和硕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准噶尔部游牧于伊犁,四部共有二十万户,大约六十多万人。但是,这些蒙古人似乎是纯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地,而汗国所在绝大多数又是亦农亦牧的好地方,同时,粮食是他们离不开的生存基础,于是,汗国的上层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抓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来为自己生产粮食,这便成了维吾尔族人到北疆的历史起点。
需要说明的是,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回鹘人,在漠北时,也是不会种地的,但当他们迁徙至新疆时,很快也便学会了这门手艺或者技术。一方面是南疆地区的沙漠绿洲环境决定了那里不适合大规模放牧;另一方面是,当地的原住民族在他们到来之前,就会种地,他们有现成的老师。
小河公主是中国考古学家于2003年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的一具女性干尸,虽然经历了四千年,但干尸的保存完好,是新疆发现年代最早的干尸之一。它出土的地方被称为小河遗址或墓地,到过小河墓地的人,留下的第一个强烈印象就是小河墓地的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胡杨木柱。这些木柱有140根,根据死者的性别不同而不同。女性棺前立的是基本呈多棱形的上粗下细的木柱,高度一般1.3-1.5米左右,上部涂红,缠绕毛绳、固定草束;男性棺前则立一外形似木桨的立木,大、小差别很大,大的高达2米、宽0.8米左右,其上涂黑,柄部涂红。这是一种生殖崇拜,伴随胡杨木柱的还有大量的种子,是当年的人们渴望繁衍不息的祈求,也说明当地的人们至少在4000年前就会农业生产。
游牧的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到了这里后,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后裔,即不但从当地的原住居民,那里学来了种地的技术,也让自己融入到了这些原住居民中,渐渐地形成了维吾尔族,由一个游牧的民族逐渐定居下来,变成了一个会农耕也可以游牧的民族。也正是这个原因,准噶尔汗国的人才将他们迁移至北疆从事农耕。
章佳·阿桂(1717年—1797年 ),满洲正蓝旗(后以功抬入正白旗)人,清朝名将,大学士阿克敦之子。在他的经历里有着这样的主要成就:安定新疆,伊犁屯田,随破大小和卓,统军平定大小金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初,阿桂率满洲索伦兵五百名、绿营兵一百名和三百回部农民开赴伊犁,此为伊犁屯田之始。但这一次屯田并没有成功,让朝廷觉得不能解决军粮问题,能不能守住伊犁没有把握,甚至很多大臣都说伊犁“地方辽远,沙漠居多,旧时准夷马匹羊群消耗殆尽,难以为驻守计”。但屯田失败的阿桂却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坚决主张在伊犁屯田。
乾隆批准了阿桂的主张,阿桂再次组织人力制造农业器具,再次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这之后,他给朝廷写过这样一道折子,大意是说,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等城,有原先就在伊犁种地、后随霍集占逃回去的两三千人,“今闻开设屯田,愿来效力者甚多”。为此,他建议取消各城户口钱粮定额,以争取伯克们的支持,以减少南疆维吾尔族来伊犁种地的阻碍。
阿桂的折子很合乾隆的心思,因为此前他就曾说过:“从前伊犁地亩,皆回人耕种,今俟回部平定,即将回人酌量迁移,与绿旗兵参杂。额敏和卓系回部望族,应同将军大臣等管束屯田兵丁,俟耕作娴习,主客相安,再回吐鲁番,方为有益。”
就这样,1759年冬天,阿桂从阿克苏带领三百户维吾尔族农民来到伊犁,让他们成为了伊犁“回屯”的最早生产者。这三百户维吾尔族农民最早在伊犁河南的海努克,察合台之孙、拜答儿之子,察合台汗国的第五任可汗阿鲁忽牙帐所在地,即今海努克乡一带,地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部偏东位置。经过这三百户维吾尔族农民和士兵们的辛勤付出,伊犁屯田1760年获得丰收,“至秋丰稔,收粮皆倍”。
丰收后的细账,阿桂也算了,他说,以播种量计算,上地获二十倍,中地获十倍,保守估计可获粮食二万四千石,除种地者自用外,还可供上千人来年麦熟前食用。也就是说,当年三百户维吾尔族农民耕种的土地,可供1000名士兵一年的军粮。
解决了军粮的问题,阿桂的信心也增强了。为了进一步发展伊犁屯田,从1761年起,他相继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一是在伊犁牧群蕃息之时,禁止内陆人到伊犁购买马匹和骆驼,以保证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二是大力招徕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和乌什等地的回部民众来伊犁屯垦,以扩大屯田规模。扩大到多少呢?阿桂要求增派七百户,达到一千户。
一千户,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当时的户并不像我们现在仅是三口之家,那时的人们生得多,再加上有父母等,一户人少说也有5口,因此,粗略估计阿桂要求达到的人数,少说也有5000人。虽说,根据史料看来,1761当年回部民众屯田的规模,只达到了800户,但依然是个至少有4000人的不小数字,也正是这些人站成了今天新疆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的源头风景。
《清史稿》卷318《阿桂传》中说,由于阿桂的精心筹划和组织,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伊犁兵屯垦种地达八千余亩,收获粮食两万七千一百多石;回屯有八百户,平均每户收获粮食四十石,总产达到三万二千石左右。粮食就这样稳定了边疆,回屯民众种的已经不仅仅是地了——1762年正月,阿桂订立约束章程,在兵员的补充、钱粮的征收、官员的任选、产量的分配和屯军家属的养赡等5个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同年八月,固勒札和乌哈尔里克两地的城堡相继建成,乾隆帝亲自定名为“安远”城和“绥定”城。这两城完全是按照内陆城市的模式建置,军营和民房依次分别。这些新城镇既是屯田管理的中心,又吸收四方商人来此交易,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数千里地来往晏然”——谁能不说,这中间有着维吾尔族人对于祖国边疆繁荣稳定的历史贡献。
时代发展到今天,维吾尔族人的身影在新疆北疆地区已经是随处可见的了,仅伊犁地区而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常住人口约为284万人,而维吾尔族人口已经达到近80万,这个数字比全州人口的四分之一还要多,也是维吾尔族人在维护边疆繁荣稳定中自身发展壮大的具体体现。
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维吾尔族人口的增幅高于全新疆人口的增幅,也高于新疆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幅,更明显高于汉族人口的增幅。近几年,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南疆四地州)人口增长最快。
据统计,1953年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新疆总人口为487.36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新疆总人口为2181.58万人,57年间增长了近3.3倍。近年来,新疆总人口继续稳步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8年间,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维吾尔族人口均稳定增长,新疆汉族人口略有增长。从人口数量看,2010年至2018年,新疆常住人口从2181.58万人上升至2486.76万人,增加305.18万人,增长13.9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从1298.59万人上升至1586.08万人,增加287.49万人,增长22.14%;从族别看,2010年至2018年,维吾尔族人口从1017.15万人上升至1271.84万人,增加254.69万人,增长25.04%;汉族人口从882.99万人上升至900.68万人,增加17.69万人,增长2.0%。
维吾尔族人口的增幅不仅高于全疆人口的增幅,也高于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幅,更明显高于汉族人口的增幅。从增长区域看,2010年至2018年,南疆四地州人口从895.10万人增长到1035.5万人,增加140.4万人,增长13.55%。
上述数据可看出,新中国成立至今,新疆总人口,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特别是维吾尔族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增长尤为明显,《报告》认为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新疆长期实行的民汉差别性政策。中国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倡导在各民族人口中实行计划生育,同时从少数民族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生育子女数量的规定上对少数民族执行有别于汉族的相对宽松政策,使得维吾尔族的生育率始终处于中国较高水平。
其二,医疗健康水平提高大幅降低了人口死亡率。新疆各族人民身体素质得到巨大改善,特别是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新疆民众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4.82岁。
其三,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出现大量计划外人口。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存在推进难、落实难问题,导致该地区人口过快增长。部分民众生育观念和认知尚未改变和受极端宗教思想束缚,对计划生育政策存在抵触情绪,早婚重婚现象严重,计划外生育行为不断发生;一些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到位,重奖励轻处罚、重服务轻管理;计生干部力量整体相对薄弱,严重影响计划生育政策落实。
为什么新疆会分为南疆和北疆?
因为新疆大啊!新疆地域之辽阔,面积约有166平方千米,一个新疆省=4个日本=7个英国=9个广东省。所以一般去新疆旅行,都分为南疆之行或是北疆之旅。
以天山山脉为界,天山以北称为北疆,天山以南称为南疆。虽然都属于新疆,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些许差异。
南疆以人文风情为主,南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维吾尔、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
北疆以自然风光为主。北疆有高山和草原,有准噶尔盆地,以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口为主。草原文化,气候湿润,雨水较多,风景美丽,有骏马和歌声。
北疆有什么?
人间仙境喀纳斯,世外桃源禾木村,人间禁地乌尔禾,草原明珠赛里木湖,塞上江南伊犁......可谓是草原、湖泊都囊括其中。新疆省会城市乌鲁木齐也在北疆,相对来说,北疆的交通更为便利一些。
受天山阻隔影响,北疆的降雨量大于南疆。因此北疆湿润的气候孕育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北疆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春天杏花漫野,夏季伊犁鲜花盛开,秋天阿勒泰五彩缤纷,冬季的禾木银装素裹。
再从人口的分布来看,北疆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锡伯族、蒙古族等等民族,但其中汉族所占的比例较大。
北疆的景点有葡萄沟、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火焰山、鄯善国家沙漠公园等等
(1)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因盛产葡萄而闻名于世,葡萄之所以有名,一是因为这里的气候干燥,日照充足,而且昼夜温差大;第二点是因为这里的水质好,这里的水主要来自高山融雪。
(2)天山天池
天池是新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作是人间的“瑶池”由于第四纪冰川剧烈运动形成的冰碛湖固有壮观的景色。
游览石门一线、西小天池、大天池、定海神针、东小天池、南山望雪、西山观松。观赏雪峰倒映,湖水清绿的世外美景,有种回归山川森林的感觉。
(3)喀纳斯
这里可以欣赏到神秘静谧的[月亮湾]、[卧龙湾]、 [神仙湾]、 [鸭泽湖]等美丽风光。
抵达湖区后,漫步湖边,欣赏绿坡墨林、艳花彩蝶的湖光山色。
(4)火焰山
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过此地经历劫难的故事而脍炙人口。
(5)库木塔格沙漠
这里是被誉为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历史记载此地“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骑着骆驼行走沙漠,可站在大漠深处沙山之巅,可静观大漠日出的绚丽,目睹夕阳染沙的缤纷,赞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景
(6)那拉提草原
那拉提为哈萨克牧民传统的夏牧场,一座座哈萨克毡 房在草原上绽放,一群群伊犁天马在草原上驰骋,一望无际的草原尽头就是雪峰耸立 的天山天脉。
(7)坎儿井
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它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入下水进行自由灌溉的工程,这是一种结构巧妙的地下引水灌溉工程,将渗入地下的天山雪水引至农田屋旁,用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
竖井、暗渠、明渠 和 小型蓄水池 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可感受凝聚着勤劳与智慧的人间奇迹。
(8)乌尔禾魔鬼城
坐上景区内的观光小火车,听着车上生动的景点讲解,随着指引望向前方不远处的沙丘:“狮身人面”、“孔雀开屏”、“海狮望海”、“舰艇编队”、“装甲方阵”……奇形怪状、形态各异的风蚀沙丘,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南疆有什么?
丝路明珠喀什城,天阶之路帕米尔高原,死亡之海塔克拉哈干沙漠......以及名声在外的库尔勒梨,阿克苏苹果,和田玉石.....
相比之下的南疆,景致偏向壮阔类型,以沙漠和戈壁为主,将“大漠孤烟”的场景体现的淋漓尽致。“胡杨”、“楼兰”“罗布泊”、“西域三十六国”这些都是南疆的标签,加上古丝绸之路的遗址,人文的气息笼罩着南疆。
而在在南疆居住的人口中,以维吾尔族为主,占比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因此南疆异域风情浓厚。
俗话说:“北疆看风光,南疆看风情”。如果你喜欢秀美的风光,推荐北疆。那一定要去伊犁的草原看一看,空中草原那拉提,最美立体草原喀拉峻等等。如果你喜欢名胜古迹,南疆一定要去走走。去沙漠感受“长河落日”,到丝路感受驼铃悠悠......当然,你要是喜欢美食,南疆北疆任你选,新疆的美食可不会饿着你的肚子。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北疆的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也有人喜欢南疆的苍茫大漠,一望无际。
新疆的民族分布,以天山为界形成了南北迥异的图景。
图/北疆草原花海
地理环境差异
造成南北疆地区民族分布与社会风貌迥异的基本因素是地理分异。
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据了大量土地,而盆地周边则是受冰山流水滋养的小块绿洲,其中主要以喀什、和田、库车与焉耆几块大型绿洲主要的居民定居点,生存在这些地区的农民主要进行农业种植与渔猎活动,并且凭借优越的交通条件发展商业贸易,因而会出现了繁荣的农业文明与大型商业城镇。
而在天山以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在盛行西风带的指引下穿过山间孔道,在伊犁河谷以及天山北麓形成了大片丰美的草地,也就自然成为了游牧民族理想的牧场。
图/喀什的伊斯兰建筑
历史渊源
从汉代开始,来自漠北的游牧民族就通过阿尔泰山南段低矮的山岭策马进入北疆,将天山以北变成了隶属于漠北的区域,而当地的土著民族(如乌孙等)同样直接附属于漠北政权,匈奴在汉朝占领西域大部后依然依靠天山北部向南争夺车师(吐鲁番地区),妨碍汉朝控制丝路。匈奴的这一控制力在魏晋时期被鲜卑人所继承,南北朝时期的柔然,隋唐时期的西突厥,都长期控制北疆地区,对天山以南的绿洲国家进行羁縻统治。
回鹘人进入西域后,进入南疆的回鹘人逐渐与当地土著融合,而后在元朝时期完成了伊斯兰化,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而留居山北的回鹘人数量偏少,且保留了浓重的游牧习俗。15世纪之后,以准噶尔部、和硕特部为首的西蒙古部落迁入北疆草原地带,清朝中期,大量为躲避沙俄侵略的哈萨克大玉兹部落进入北疆,最终使北疆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民族结构。
图/北疆的图瓦蒙古人
建国之后,以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与石河子为代表的兵团与石油建设城市在北疆迅速崛起,大量汉族人民迁徙天山北麓,成为了维护天山南北稳定繁荣的重要保证。
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与北疆是不同的:
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
意味着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
南疆则意味着沙漠和戈壁,
意味着古城和历史的汇聚;
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
意味着骏马和歌声;
南疆则意味着古城文明;
意味着木卡姆和舞蹈。
北疆女人
北疆女人
像那哈密的哈密瓜一样
甜蜜,热情,大方!
哈萨克族的绣花
精美无比,天下无双!
北疆女人做饭拿手的菜是
大盘鸡,纳仁!
他们用她们的美食
拴住了他们男人的心!
南疆女人
南疆女人像古城喀什
有一种古老的美,
有一种无私的精神!
丝绸之路上的女人们
艾德莱斯绸是南疆女人们的骄傲!
南疆女人能歌善舞,
唱歌跳舞是他们的强项!
她们用自己
优美的舞姿
让新疆儿子娃娃
爱上她们!
不管是北疆还是南疆女人都是新疆好丫头,好妈妈!不只是颜值高,热情,好客,礼貌,勤快是她们的必备的!
北疆男人
北疆男人像那拉提草原一样
心胸开阔,
包容大自然一样
包容她心爱的女人!
放牧,骑马,为家庭奔忙,
只要坐在马背上,
他们的灵活矫健让人刮目相看!
在草原,北疆男人就是
飞驰的骏马一样!
北疆男人用骑马的方式
去追心爱的姑娘,
去保护自己的家人
南疆男人
南疆男人可是像昆仑山一样
有高大的身板子,
看着就有安全感!
南疆人倾向于圈养羊,
放牧的比较少!
细心是南疆男人的特点
他们用手工的方式,
做出很多乐器、餐具、工艺品,
精美的工艺品!
他们常常送自己亲手做的
工艺品送给老人,
用乐器唱歌给家人!
不管是南疆还是北疆男人都是新疆好男人,是儿子的好榜样,丫头的好保镖!
北疆老人
北疆老人
他们可是一代传奇!
不仅能说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俄语
还能听,能说,能唱!
北疆老人要出门
必须是骑马!
或者马车!
南疆老人
南疆老人
像塔克拉玛干一样
包含着许多知识财宝!
他们坐在那儿
卷根莫合烟
就可以给你讲历史
每一个故事听起来都很劳道!
南疆老人对孙子可好了
一天坐在那儿
给孙子讲故事,
讲他们年轻时候的事儿!
他们这一代人,是真真的儿子娃娃,不管是北疆还是南疆,能让对新疆的爱,对家乡的爱给的淋漓精致!
北疆小孩
因从小的生活方式
生活环境的不同,
说话方式和玩的游戏也会不同
北疆小孩的宠物也是
满月后的羊娃子!
北疆小孩天生就爱骑马
爱在草原上奔跑!
他们的梦想是像老鹰一样
在天上自由的飞翔!
南疆小孩
宠物只能是狗或者
一种稀奇古怪的
爸爸们给他们抓的鸟!
玩儿游戏也是
比一分钟谁摘得西瓜多!
南疆小孩喜欢弹爸爸给他们做的
坦布尔,好几个聚在一块
唱着十二木卡姆!
不管是北疆小孩还是新疆小孩都自己的爱好,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都是新疆的希望!
新疆人就是这样有一种不懈努力的精神和爱护家人,孝顺老人的精神!
因为新疆人明白,厚德能载物,助人能快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