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 资源 活动 工作坊 课程 分站 部编教材 直播

QQ群:580442958
电话:010-82235169

教研成果

首页:教研成果 > 课改成果 >

黑龙江:地方课程的省域整合研发与实施研究

时间:2015-04-14 18:25:35来源: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申报人:黑龙江省教育厅

  所在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团队成员:孟繁杰、牧童、邢德昌、金春兰、田丽、毛会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开展本研究的主要动因
   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为更好地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需求,对我省各地长期积累的教育改革经验进行梳理、扬弃和重构,构建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新秩序;通过对地方课 程的具体研究和实践寻求体现地方社会需求表达地方教育愿景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我们启动了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二)力图研究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力图研究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地方课程的功能定位问题。具体涉及如下方面:
  一是基于地方课程功能的充分实现,对地方课程中“地方”的概念给予合理的边界界定:是省域抑或省际?是省域内地级市抑或省域内区县?是省域内跨越行政区划的一定区域抑或省域内外跨越行政区划的一定区域?
  二是构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利于地方课程功能实现的地方课程建设模式。
  三是探寻地方课程建设的合理“坐标系”,包括课程内容选取“坐标系”、课程形态表达“坐标系”、课程实施策略“坐标系”、课程管理“坐标系”等,对地方课程进行更具体深入的功能形态描述。
  四是开展具体课程研发实践,积累学科建设经验,尝试局部性突破。
  (三)开展本研究的价值意义
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是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和目标实现的载体之一。但在我国,地方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其研究与实践极其薄弱,“许多认识还比较模糊,实际操作还有不少的困惑”,开展此项研究意义重大。
  一是理论价值。对地方课程功能定位及其具体问题的研究与回答有利于地方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具体实践基础上抽取的地方课程建设模式将不同程度地澄清一些对地方课程的模糊认识。在具体课程方面的研发实践,有利于具体课程建设理论的发展。
  二是实践价值。通过研究形成的课程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履行课程领导和管理职责,有利于地方课程建设发展和实施的深入,有利于引领各地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本成果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统筹规划、整体架构策略。对课程设置、课程研发、课程实验、课程实施进行统筹规划,做到明确课时(地方课程1~2年级每周三课时,3~9年级每周一 课时)、明确修习标准(必修)、明确研发方式(分步研发分步实验)、明确实施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架构。在课程结构上,确定三足鼎立的课程布局,从强 化学生技术素养出发设置技术课程,从落实省情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出发设置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从强化学生生命意识实现幸福生命目标出发设置生命教育课 程。
  二是强强集合、全方位参与策略。研发团队强强集合,面向全国请专家请教师;实验团队强强集合,充分发挥教育先进县区在教育经验和教育团队 上的优势;教研部门强化指导,设省级地方课程教研室,建立起省、市、县、校贯通的四级地方课程教研系统,有效发挥教研研究、指导、服务功能;采用省域集 中、派出培训和网络全员等培训方式,实行强势全方位培训,几年来,省本级累计培训地方课程骨干教师10000余人次;教育行政倾力创造完善实施条件,相继 出台了教师配备、教材免费提供、设备配置标准、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督导检查等多方面政策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履行课程管理职责,通力合作,组织、 管理地方课程的实施,一些地方还将地方课程实施列入校长评估一票否决制。
  三是研究起步、实验相伴、层层深入策略。申报并参加教育部《地方课程 管理指南》课题,对地方课程进行宏观理论研究;以本省地方课程架构为基点,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以初中地方课程实验为起点,开展对课程功能和具体 课程的全方位研究实验;以课程标准研制为起点,理性审视和完善地方课程研究成果;开展分项课题研究,全方位多层级研究问题。螺旋式的研究与实验方式,使地 方课程建设工作层层深入。
  四是坚持反思、不断调整完善策略。坚持每年对全省的地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追踪调研,总结实施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以 省厅等名义适时召开阶段总结会,及时总结推广实验经验。拟定实施标准,开展地方课程评估检查。2007年省教育厅对全省地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联合检 查,2008年,又将地方课程纳入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检查项目,进行了全省范围的检查,在规范办学行为基础上,促进了地方课程的健康发展。根据实施情 况,2008年对初中技术、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教材进行第一次修订。
  五是注重典型培养,以点带面策略。培养了哈尔滨市七十中学等典型,总结了齐 齐哈尔市教育局《加强课程领导,强化监督机制,扎实推进地方课程实验工作》、宁安市教育局《走制度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深化地方课程实施》等一批实验经验, 通过各级各类典型,开展深度实验,实现示范引领。
  (二)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整个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历经四个主要阶段:
   规划研究阶段(2001~2004):2001年参加教育部《地方课程管理指南》课题,正式启动地方课程研究工作。2002年、2003年相继启动技术 和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研发工作,2004年9月,省政府下发64号文件,决定逐步实施《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技术》等地方课程。
  实验验证 阶段(2005~2007):2005年春季学期起,初中技术课程首先在全省10个实验区开始实验,2005年秋季学期起,初中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在全 省1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2006年秋季学期,全省50%以上的地区初中学校开始进行技术和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实验。
  调整完善阶段(2007~2008):2007年秋季学期起,全省所有初中全面开设技术和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同时,1~9年级生命教育课程和小学技术、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的相关研发工作加速进行。
全面推广阶段(2008~今):2008年,省教育厅决定从同年秋季学期开始,将技术、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向下延伸到小学,在1~9年级增设生命教育地方课程。至此,我省地方课程三门鼎立一贯九年并行实施的课程格局基本确立。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理论基础
  一是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搭建学生由校园通向社会,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桥梁。在某种程度上,课程结构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素质结构,课程水平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素质水平。
  二是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地加工或改造”。
   三是文化学和人类学理论:本土文化有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生存其间的每一个个体总是天然地与本地域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个体疏远了自身存 在的文化形态,必然阻碍其社会化进程。四是地方性知识理论:地方性知识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和智慧结晶,只有在各民族地 域的文化框架内才能得到理解和传承。
  (二)主要观点
  一是地方课程中“地方”概念的边界可以用不同的区域概念解释,可以是省域的,也可以是省域内较大范围的地方行政区域内的,基于我国教育管理的体制特点,地方课程边界解释应保持与行政区划的基本一致,不宜使用跨省域或脱离行政区域的“地方”边界概念。
   二是鉴于我国区域广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宜采用统一模式。对于那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可以使用较小范围的“地 方”边界概念进行地方课程开发,而对那些地域辽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历史文化资源不甚丰厚的地域来说,更适合使用省域范围的“地方”边界概念进行地方课 程开发,以解决地方性资源划一性强,地方需求目标差异不大,课程开发力量有限的实际问题。地方课程开发不易使用过小的“地方”边界概念,“地方”区域过 小,在资源的运用上易于雷同于校本课程,造成对校本课程研发空间的挤压。
  三是地方课程的内容定位应包括地方文化、地方问题,还应包括地方理想。地方理想可能是距离地方问题较远、距离时代前沿更近的一种愿景。而这恰恰可能是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寻求地方崛起在人力资源建设上的一种途径策略。
   四是地方课程研发与实施采用省域整合方式,便于完整准确地表达省本级地方教育理想,全面反映地方文化和回答地方问题。在一些省份,省本级教育理想的表达 相对于再下一级的地方来讲可能更急迫和重要。同时,省域整合研发方式也便于在较短时间集合更强大力量进行研发和实验,保证高质量和迅速地推进地方课程建设 步伐。
  五是地方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之一,必须牢牢把握其对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一个课程组,其中的具体课程,在价值定位和课程形态上,都必须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和功能,实现其任务的分担和功能的互补。
  六是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审视,全面规划,实现各层级、各类别的统一步调。
  (三)实施策略
   在地方课程建设中,我省教育厅按照“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制定了“总体规划设计与分步实施,局部试验与整体推进”的工作策略,具体采取 了“行政推动,业务跟进;宣传发动,调研先行;下发文件,出台制度;研制课标,编写教材;建立组织,培训队伍;课题牵动,活动引领;深入基层,服务教师; 督导评估,推广经验”的立体的、多渠道的课程实施策略。
  (四)适用对象
本成果具有多层级立体综合性的特点,既适用于地方课程研发团体和研究单位作为研究个案,也适合于地方课程实施单位、管理部门和教研单位作为操作个案,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五)呈现形式
  1.课程政策,由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系列与地方课程相配套的课程政策组成。
  2.课程文本资料,由一系列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组成。

 \

  3.课程实施,由各实施地区不同的实施过程文本和图像资料部分体现。
  四、成果实践效果
   1.内容新颖、形态各异、相互关联的三门地方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地方课程的应有功能,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乐教、学会乐学的课程门 类,受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课程实验师生感言集《别样的天空》记录了其中部分感人的历史,再现了实验阶段的点点滴滴。
  2. 在“省域整合研发与实施”模式下,地方课程的教学体系、教研体系和管理体系迅速形成并有效运转,基本实现了全省地方课程三个学科九个年级专兼职教师的全覆 盖;形成了以省地方课程教研室为龙头,协调顺畅的地方课程教研网络;实现了基教、师训、督导、财审、条装等教育行政部门分工负责,省、市、县分级管理的地 方课程管理体系,地方课程健康蓬勃发展。
  3.整体模式的有效性和具体课程的突破性得到教育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 究中心刘兵教授认为技术课程“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哈尔滨师范大学远东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孙慕天教授赞誉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功在千秋万代。教育部基 础教育司2005年对我省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专题调研,2006年在我省宁安市召开了全国部分地区课程建设现场会,高度肯定了我省地方课程研发的经 验。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一)所研发的三门课程本身在相关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重大 进展和突破,具有推广价值。一是技术课程以大技术观为统领架构了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了与国家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衔接,与国际相关教育课 程在理念上的接轨。以该课程为核心,构筑了一个衔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相关课程及课程内容的分合结合的技术教育课程群,在强调技术素养培养的今天具有推 广价值。二是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以认识龙江为起点,以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强化社会教育与社会责任的螺旋体系,实现了省情教育在更高范围的提 升。在我国社会类课程实践模式上,继历史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后,成功地实现了人文与社会的有效整合,丰富了我国社会类课程的具体课程模式。

 \

  三是生命教育课程从认识生命开始,以幸福生命追求,实现了对国家专题教育的统合,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上位诠释,对生命本体的强调,在国内独具特色。
(二)技术、黑龙江人文与社会、生命教育三足鼎立的地方课程结构和其上接国家课程、下辖校本课程的设计,不但具体诠释了地方课程内容选取在地方文化、地方问题和地方理想上的实现路径,而且展示了地方课程在三级课程中协调各类课程整合实施的设想和路径。示例:

 \

  (三)构建了省级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操作模式,其中所体现和实践的地方课程操作理念和概念诠释都具有再深入探索的价值。
  一是地方课程规划主体与主持研发主体可以是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这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责任主体;市级责任分担,管理指导;县级,责任终端,具体实施。全省范围内义务教育1~9年级全部实施省里规定地方课程,统一政策,统一评价,统一建设标准。
   二是在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中提出了课程建设四个平台的价值定位:作为促进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多方面联系的纽带,使之成为促进知识理解应用 建构的平台;作为提高学生综合收集和处理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能力素质迁移发展的平台;作为促进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使之成为个性潜能发展的平台;作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人文素养提升的平 台。